“郭氏鐵花隊”在皇城相府表演打鐵花
熾烈的鐵水被用力擊打拋向空中,一朵朵絢麗的花在空中飛濺出來,變化多端的火花圖案形成強烈的震撼,引得眾人不斷喝彩稱贊。提起今年春節(jié)的鬧紅火,晉城人至今念念不忘的就是這打鐵花。從正月初一到十五,絢爛多彩的打鐵花同時在晉城的上莊古村、司徒小鎮(zhèn)綻放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:3月7日晚,盡管元宵節(jié)已過,打鐵花又出現(xiàn)在皇城相府景區(qū)。每晚15分鐘的精彩表演,讓前來觀光的游客流連忘返。打鐵花的表演隊伍,就是來自澤州縣的“郭氏鐵花隊”。
3月10日,記者前往澤州縣川底鄉(xiāng)沙溝村,探訪這支已傳六代的“郭氏鐵花”家族。
A “郭氏鐵花隊”如今已有四十多人
“從正月十七(3月7日)開始,每晚在皇城相府表演,要一直持續(xù)到正月二十五(3月15日)!标惱麖娛恰肮翔F花隊”外出表演的聯(lián)系人,他的母親出自郭氏家族,每天表演打鐵花的主力軍就是他的5個舅舅。
陳利強的大舅是今年54歲的郭小堂,如今郭氏家族的長兄。“我們兄弟姐妹八人,五男三女!痹诠√眉抑,人們聚集在一起,正在為晚上的打鐵花表演做準備。
郭小堂介紹,“郭氏鐵花”可追溯到有名有姓的是第四代傳人郭喜山,就是他的父親,現(xiàn)已過世。父親在世時,將打鐵花技藝傳給了五個兒子。如今,郭小堂31歲的兒子郭波波和外甥陳利強等人也學會了這門手藝?梢哉f“郭氏鐵花”已經(jīng)傳至第六代了。
郭小堂說,其實,他的叔伯兄弟中也有打鐵花的,加上其他幫忙打雜的,如今“郭氏鐵花隊”有四十多人。
郭小堂聽父親郭喜山說過,爺爺是位民間手工匠人,不僅會打鐵花,還能打制金、銀、銅、鐵器。但爺爺過世較早,郭氏后人對其記憶已經(jīng)模糊。上世紀60年代,郭喜山靠肩挑手提,帶著還年幼的郭小堂兄弟,徒步奔走于侯馬、臨汾以及河南焦作、濟源一帶,靠箍镥鍋(注釋:補鍋)手藝,混個溫飽。偶爾遇上婚喪嫁娶,給人打鐵花湊熱鬧消遣。這也可以說是“郭氏鐵花”在外“商演”的雛形。
到上世紀80年代,手頭稍寬裕的郭家在晉城市區(qū)黃華街開設(shè)了“興盛鐵鋪”,主要給城里人打制鍋、瓢、勺、鏟及門花、門插、門釘?shù)纫活惖蔫F制家什。上世紀90年代末,晉城市對包括黃華街在內(nèi)的街道進行舊城改造,無奈之下的郭氏家族又返回沙溝村。
B 打鐵花需要表演者身強力壯還要掌握高超的技術(shù)
對冶鐵略知一二者都能想象到這樣一個畫面:鐵水熔化后,金星四濺,場面讓人震撼。
打鐵花就是冶煉者在冶鐵過程中觸發(fā)靈感產(chǎn)生的,是古樸的民間娛樂活動,是最原始的焰火和煙花,可謂古代流傳至今的浪漫。“富人放煙花,窮人打樹花”這句流傳的俗語,也能說明煙花與打鐵花存在某種關(guān)聯(lián)。
打鐵花起源何時,眾說不一。有種說法,打鐵花出現(xiàn)于北宋年間,興盛于明清。每逢年節(jié),富人們?nèi)挤艧熁☉c祝,而冶鐵發(fā)達的澤州等地的鐵匠們買不起煙花,于是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。打鐵花需要先燒制鐵水,然后趁著炙熱的溫度,將鐵水揮向天空。在眾多觀者眼里,打鐵花是勇敢者的游戲,更是國內(nèi)冶煉發(fā)達之地古澤州延續(xù)至今的絕技。
郭小堂說,鐵水的熔點是1500度。表演時,一人用特制的小勺從鍋里舀起鐵水拋出,站在身邊的搭檔手持木板,使勁將鐵水打到半空中,鐵水突然遇冷就會變色,落下時像五彩繽紛的煙花一樣綻放!按蜩F花不僅要求表演者身強力壯,還要掌握高超的技術(shù)!彼贸鲆粋槳形木板告訴記者,“是用柳木做的,板面太寬雖然擊中率高,但阻力大,影響擊打效果。只能寬窄適當,才能打出速度,打出五彩繽紛的效果。同時也需要打鐵花的匠人與拋鐵水的匠人配合默契,稍有閃失,小則影響表演效果,大則會讓人燒傷!
打鐵花每次表演時間15分鐘,每位打鐵花匠人手持蘸水的木板,胳膊不停地掄270—300次!半m然是天寒地凍的季節(jié),由于活動量大,每次我都是光著膀子打鐵花,一點都不覺得冷!标惱麖娬f。
打鐵花完全是個力氣活,一般家庭根本不會讓女人上手學此手藝。于是流傳出打鐵花“傳男不傳女”的“戒律”。“男人這么多,沒必要讓女人出面學打鐵花!惫√镁唧w到自己家的情況說,“我家兄弟5個,其他3個妹妹就沒必要學!
C 用材為廢舊生鐵十分環(huán)保
不僅在沙溝村,打鐵花習俗在如今澤州縣的大東溝、川底、大陽、巴公、金村等鄉(xiāng)鎮(zhèn)村莊流傳甚廣。每年春節(jié),人們都會打上一爐鐵花,以祈禱風調(diào)雨順、人壽年豐。
2012年,澤州打鐵花入選山西省“第三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”。
在沙溝村采訪時,有不少村民稱:村里會打鐵花的人不在少數(shù),也“沒啥稀罕的”。可如今為何只有郭氏家族能組成隊伍,頻頻受邀外出表演呢?原來,“郭氏鐵花”之所以能引人注目,是因為其許多做法保留了中國最古老的工藝,而且表演過程更傳統(tǒng)、更節(jié)儉,符合當今的環(huán)保理念!肮翔F花”每場表演的事先準備過程,一般需要兩個多小時,但無需大規(guī)模興師動眾!岸覍θ蹱t的要求不高,水桶大小的炭爐即可,場地設(shè)置和移動起來相當靈活;耗鐵量很小、打法安全,用材為廢舊生鐵,十分環(huán)保;打出來的鐵花更為細小,線形流暢、宛若禮花!惫√每偨Y(jié)了“郭氏鐵花”的特點。
在晉城市城區(qū)司徒小鎮(zhèn)人工湖畔前,“郭氏鐵花”隊表演了半個月。從正月初一晚上開始,在人工湖畔,只見6位匠人各持一只槳形木板停留半空,待對面站立的另一匠人拋出一小勺圓圓滾滾的藍紅色鐵水,一位匠人順勢用槳形木板迎上去,“砰”一聲,鐵水被打散到空中,瞬時,仿若孔雀開屏般,一大片銀色、透亮的“鐵花”頓時在頭頂十幾米高的夜空中綻放。鐵花洋洋灑灑,飄搖而下,在湖水的倒影里,看上去如夢似幻。站在人工湖對岸“觀火”的人群沸騰了。
熱鬧震撼的場面,成為攝影愛好者追逐的目標。如今,陳利強成為晉城市攝影協(xié)會微信群成員,“我們到哪里表演,有攝影愛好者就追到哪里。從正月初一到現(xiàn)在,我們一直在表演!标惱麖娬f,打鐵花里面的門道很多,打不好、打得不賣力,鐵水打開散落下來都是顆粒。而“郭氏鐵花”打開后,眨眼間化為齏粉,“像頭發(fā)絲一樣細,許多觀眾在打鐵花表演后的現(xiàn)場根本找不到產(chǎn)生的顆粒物!
D 坩堝配方仍是郭家的秘密
歷經(jīng)一個多世紀,“郭氏鐵花”已傳承到第六代,其中年齡最小的甄豪豪只有18歲。
為方便頻繁的演出邀請,郭氏一族組織家族里所有男性成員,加上親戚、徒弟,成立了“郭氏鐵花隊”,頭腦靈活、組織能力強的陳利強成為隊長,“郭氏鐵花”的傳承自此走上正軌!肮翔F花隊”每次的表演很講究。在首次表演地表演前,邀請方需將一塊二三尺折疊好的紅布送到年齡最大的打鐵花者手里,而后每晚的表演,要放一掛鞭炮之后,表演隨即開始!皬拇┐魃弦材芸闯鰜恚╅冱S色服裝的是師傅,穿藍色服裝的是徒弟!标惱麖娬f,早在去年10月份,“郭氏鐵花隊”就接到司徒小鎮(zhèn)、上莊古村、皇城相府的邀請,并開始著手為今年春節(jié)打鐵花表演做各種準備:爐子、風箱、坩堝、舀勺、鐵鉗、水桶、打板、草帽、遮腳等工具,缺一不可。
在郭小堂家中磚砌的火爐臺上,放置著4個黑乎乎的坩堝、6把黑色小勺子!胺旁跔t臺上烤干,也就是烘焙,晚上表演前化鐵用!惫√谜f,“坩堝的配方還是我們郭家的秘密,不能外傳!
陳立強說,制作坩堝的原材料“黑坩泥”,產(chǎn)自沙溝村北部的岳圣山,非常稀缺。將“黑坩泥”采回家后,在院中晾曬十天左右,稱為“醒面”,之后將風干的“黑坩泥”碾成細面,過籮細篩,反復搗杵,直至材料像南方的年糕一樣細,最后手工捏制成形,自然風干或烘干!斑@一過程需要一個月左右。”陳立強說,他們在司徒小鎮(zhèn)表演半個月,每晚支起六個爐子,每天用鐵100多斤,半月下來用鐵不到1噸,而坩堝就用了1000多只。“郭氏黑坩堝”直徑約8厘米,形狀類似窩頭。“可別小看這些坩堝,能禁得住2000度的高溫,非常耐燒,但化鐵一次就不能再用了!惫√谜f。
一爐炭火、兩只坩堝、六斤白鐵,經(jīng)過一個半小時左右的熬制,紅彤彤的鐵水就能用了。舀出成人拇指肚那么丁點兒的一小勺鐵水,就可以打得漫天“鐵花”,如雨似瀑,如傘如蓋。
另外記者獲悉,優(yōu)酷上有“郭氏鐵花”的相 關(guān) 視 頻
注:以文章含有附件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