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臨潭縣扁都鄉(xiāng)哈尕灘村,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民族風(fēng)俗,那就是有著“洮州八千一十村,火樹銀花獨(dú)一家”之美譽(yù)的哈尕灘煙花。
十五放花要提前做好準(zhǔn)備。從初五開始,每晚有社火出莊演唱游街,至十四日晚,花會頭領(lǐng)和全村青年小伙子們要到每家每戶收柴草,以便化凍土挖坑立花桿。助威吶喊之聲傳遍村落,待到收拾完畢,便要舉行點(diǎn)火儀式。
但聽三聲槍響,大火沖天,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晝,村民圍聚歡呼。有好事者早把新婚夫婦和剛剛得了孫子的爺爺奶奶拉到火前,烤得他們叫天喊地。直到他們叫人拿來瓜子糖果分發(fā)眾人,方才放手。這樣鬧到半夜,等待多時的新婚夫婦們爭著要挖栽花桿的坑,希望早得貴子。
正月十五清晨,老遠(yuǎn)就能聽到鑼鼓交響,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把村子圍得熙熙攘攘!俺龌ā遍_始了,從花會門口出現(xiàn)了一隊旌旗縱橫,打扮別致的隊伍,約有八、九十人,這便是為“出花”裝備的儀仗隊。
鐵炮響起處,雌雄二獅躍舞開道,后面跟著鑼鼓樂隊和旱船旗手,手捧香案的花會信徒,飛舞飄帶的姑娘、秀才,擠眉弄眼的小丑,還有令人贊嘆的懸在丈把高的桿子上的“花桿娃娃”。八人合抬的“關(guān)老爺廟”玲瓏奇巧,供放著飛龍花炮,“廟門”貼有對聯(lián)“匹馬斬將河北英雄喪膽,單刀赴會江東文武寒心”、“兄玄德,弟翼德,威震孟德;師臥龍,將子龍,偃月青龍”。廟頂插著兩朵蓮花,這蓮花還來源于一個傳說。相傳很久以前,此地連年瘟疫死了不少幼童,村民叫苦不迭,成天祈禱。忽一日,子孫娘娘領(lǐng)著仙女駕著祥云路過此地,其中一位仙女不小心將頭上的蓮花抖落在了廟頂和樹梢上,從此,這里人丁興旺,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。老百姓便用蓮花插在廟頂祈福。
再說儀仗隊從前街游至后街,再到終點(diǎn),難度較大的梆花桶立花桿便開始了;U娃娃按八卦方位,各守其陣,繩索相連。催馬上陣的“上將鼓”打得激烈。一會兒,盤結(jié)得像“豐”字形的花桿猶如禾架慢慢地上升著。在這緊要關(guān)頭,由見多識廣的“大掌尺”指揮,四丈多高的花桿在眾人的吶喊聲中便立起來了。只見彩帶、旌旗遍布椽架,兩邊的九蓮吊燈吊著長長的七星牡丹悠悠飄動,花桿頂?shù)臎_天旗迎風(fēng)招展,頓時,一種莊嚴(yán)肅穆的氛圍油然而升。
離花桿不遠(yuǎn)的戲臺上,好戲連臺,臺下不時爆發(fā)出一陣陣喝彩聲……
晚上,大街上人頭攢動,歡呼雀躍。一陣炮響后,點(diǎn)火開始,一時間,從那鎮(zhèn)守在一方的“武將”處煙火騰起,眾人齊聲喊道:“焦贊放火了!”只見三五成群的飛龍花炮呼嘯著劃破夜空,炮聲中九蓮燈隨之燃起,花桿上噴出一條條火舌,神氣十足的花桿娃娃們不斷點(diǎn)起煙火……霎時,天地間五彩繽紛,萬紫千紅。正當(dāng)熱火朝天時,又聽眾人喊“焦贊放火孟良收”,“孟良”將旗一揮,頓時灰飛煙滅,放煙花的盛會也就此結(jié)束了。接著,搶奪沖天旗的活動開始了,年輕小伙子們個個爭先,叫喊聲不絕于耳,場面煞是熱鬧壯觀。
哈尕灘煙花作為洮州的一項民俗活動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,聲勢浩大,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人專程前來觀看。難怪俗話說:“走洮州,過石門,不看親戚不進(jìn)城,單看十五放花燈!保▉碓矗焊拭C農(nóng)民報)
注:以文章含有附件 |